關于我們
- 分類:公司簡介
- 發布時間:2019-07-10 00:00:00
- 訪問量:0
巴拉格宗——靈魂的家

這是一塊神奇而壯美的土地,總面積為276平方公里。這里雪山高聳,巍峨壯麗,嶙峋陡峭,仰視方見;珍木怱郁,水草茂密,四季常青,層林盡染;水流潺潺,清澈見底,魚潛深處,悠然自得;草甸嫩綠,生機盎然,牛羊成群,自在覓食;這是一個自然景色中雪山、冰川、峽谷、森林、草甸、湖泊及純凈空氣的匯萃地,是美、明朗、安然、閑逸、知足、寧靜、和諧等一切人類最美好理想的歸宿。巴拉格宗是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那里沒有仇恨,沒有戰爭,是一片寬容、安寧、祥和的凈土;是一片神奇、擁有無與倫比原始自然美的樂土,這里的生活是透明而清澈的,它遠離喧囂的城市生活。
進入巴拉格宗就能感受到強烈的藏傳佛教氛圍。數千年來,宗教已深深在藏民心中扎下了根。

穿越時空——巴拉村康巴部落的古今千年傳奇
康巴重地巴塘的天空,硝煙彌漫,美麗的天空,在部落的征戰中,呈現著黯淡、疲憊的憂傷。就當時佛教稚嫩的力量,遠不能用他慈悲的情懷化解部落和家族之間代代延續的仇殺。在四方梟雄群起的時候,斯那多吉的名字漸漸的在人們口中傳遞,慢慢的斯那多吉已經成為眾多部落中聲名顯赫的霸主。無盡的征戰、無數的勝利,悄無聲息的磨滅了斯納多吉的心智,然而無盡的戰爭,雖然贏得了廣泛的敬畏,卻給他的部落帶來了無休止的動蕩和磨難,他的妻子仁稱拉姆感到了疲憊,只想找一塊凈土過安詳的生活。

一次奇跡般的際遇,徹底改變了斯那多吉,成就了如今的圣域巴拉格宗。
一個冰雪連天的日子里,仁稱拉姆遇到了在戰火中失去雙眼但有著善良、純潔心靈的老喇嘛旺堆。他們都同樣地厭倦戰爭,渴望能夠找到一個人間仙境,在那里,可以開心地笑、放肆地叫、無憂無慮地生活。一見如故的長談中,旺堆給拉姆講述了佛祖的托夢, “那里山高,樹綠,水清,佛祖在千年菩提樹下小憩,有香巴拉神塔,有閃耀著祥光的雪山,還有寬闊的牧場.....傳說中絨贊卡瓦格博山神的女兒,要嫁到東北方貢嘎神山家作“貢嘎奔松”(貢嘎三王子)的妻子。當三位美麗的公主和仆人來到一片無人涉足的境域時,天已大亮,怕羞的三位公主從此就留在了這里,成為格宗雪山三個主峰和周邊的神山。美麗快樂化身的“格宗奔松”,給大地特別是神山帶來了無限的生機。生長在神山周圍的姑娘都長得非常漂亮,而且能歌善舞,老人長壽,戀人幸福美滿。”
一句簡單的“戀人幸福美滿”,徹底俘獲了拉姆的心,拉姆決定放下一切,去尋找“格宗奔松”。

就這樣,拉姆與旺堆相互攙扶著離開了巴塘,踏上了漫長的仙境尋覓之路。
斯那多吉又一次榮勝而歸,卻不見愛人蹤影。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多吉心亂如麻。多年來征戰的疲憊和無奈一同涌上心頭,他這才明白一切的一切只因拉姆而存在。征戰勝利的喜悅頓時蕩然無存,在無數個難以入眠的夜晚之后,斯那多吉終于在夢里見到了他心愛的姑娘。
在夢里,拉姆笑得那么燦爛,她自由自在地在山間玩耍。那里的山是高高的,樹是綠綠的,水是清清的,有千年菩提樹,有香巴拉神塔,有閃耀著祥光的雪山,還有寬闊的牧場,牧場上牦牛和羊群在歡快地奔跑。
夢里拉姆純潔燦爛的笑容,撫平了他心中的憂傷與疲憊。終于在某一天的深夜里,斯那多吉聚集了所有愿意跟隨他的家人及子民,備足糧食馬匹踏上了尋找人間仙境、尋找心中那美好的夢幻圣域的漫漫之旅。他們走遍康巴,歷盡艱辛,直至糧草耗盡,人們一個個地倒了下去。斯那多吉看著滿身疲憊的家人和子民,淚水奪眶而出,他也慢慢倒下了,倒下時,他看到了菩提樹。

不知道過了多久,他們從疲憊中醒來。當他們睜開雙眼的瞬間,奇跡降臨了:湛藍的天空,五彩的花朵,背依神山,面向險峻的峽谷,一個絕塵圣域顯現在大家面前。每個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所征服,斯那多吉臉上露出了微笑,此時的他堅信這就是拉姆冥冥之中指引他尋找的人間仙境。
旺堆和仁稱拉姆經過千辛萬苦,也來到了這片圣潔的土地。老喇嘛追尋著心中的夢想,來到了神山的一側,這里四面環山、云霧籠罩,視野開闊,不遠處一座神塔矗立在那里,于是老喇嘛就在這里開始了他虔誠的修行。
拉姆來到一處望天一線的峽谷之中,所有的傷痛仿佛從心底逃了出來,心中的“格宗奔松”真真切切地出現在眼前,于是拉姆便住在這里等待著斯那多吉。
一年后的一天,斯那多吉來到山林打獵,突然他看到一道金色的光芒從峽谷中慢慢地伸向天空,他跟隨祥光來到峽谷之中,一道熟悉的背影映入眼簾,正是他心愛的仁稱拉姆!激動的他一聲聲呼喊——仁稱拉姆,仁稱拉姆!拉姆驚喜地回頭,轉身間淚光朦朧,兩人奔跑向對方,緊緊地擁抱在一起……
拉姆告訴斯那多吉,那道祥光是老喇嘛旺堆修得正果升天了。他們手牽著手靜靜地走著,不知不覺來到神塔附近,神塔的旁邊多了一座形似嗽嘛的石山,石山的后面多了一座如經書模樣的山,整個場景就是一個潛心靜修的喇嘛在神塔的庇佑下,看著眼前的經書虔誠地祈禱著。
回到村莊后,斯那多吉決定搬遷到他看到祥光的那個地方(巴拉村),而現居的村莊就作為他們的牧場(乃當牧場),大家同意了他的決定。
就這樣,一個英雄的部落消失了,一個神秘村落開始安詳地迎送起千年日升月落。
“列哉風高仰萬山,云空葉積馬蹄艱,一為行省衣冠地,便是雄圖鎖鑰關”。20世紀80年代以前,巴拉村唯有通過扎固峽與北部的東旺鄉聯系,祖祖輩輩在這抬頭一線天的峽谷中來來回回,演繹著巴拉格宗神話。1979年,在村子南方依山開鑿的驛道給村民帶來了更多的方便,時間進入公元二十一世紀,英雄斯那多吉后代斯那定珠,放棄了幾千萬資產的優越生活,回饋自己的家鄉。在被遺忘的村落修通了公路,架起了電線,進行旅游開發。古代封閉的村落從此走向開放。

心靈指引——巴拉格宗千年菩提神樹
在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于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菩提樹下禪定四十九日,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于本然之中觀察諸法緣起性空而悟得三明與四諦,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
佛祖說:“禮拜菩提樹吧,這和禮拜如來功德一樣大,因為他幫助我圓正佛果” 留學佛子釋本性說:“佛門中,菩提樹是圣樹。因為,佛陀是在菩提樹下成道的,見菩提樹如見佛。因此,禮拜菩提樹蔚然成風,流傳至今”。
暮鼓晨鐘,時光流轉,巴拉格宗菩提神樹在一份揮灑不去的悠遠與滄桑中,伴隨花開花謝4000余年。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出游傳教之時,曾在這株菩提樹下依樹小憩,異花隨跡,放異光明。樹感佛祖厚愛,依石遠望佛祖離去,天長日久,遂與巖石合為一體。上師云:“坐看巴拉菩提樹,靈鳥枝頭學梵音”。巴拉格宗菩提樹做成的東西很少,菩提子做成的佛珠就更難得,這珠子有一定法力,人們視為珍寶,倍加珍惜,只要是修行不錯的佛弟子一觸摸就能感受得到,普通弟子特別是在心煩性燥的時候就戴上它能感受到它真實的平心靜氣效用。此物難得,有緣者得之!

據《金光明最勝王經》所載,菩提樹有守護神,謂之菩提樹神,藏傳佛教相信菩提樹凝聚著各種美德,它有能力使人實現愿望和解脫罪責,護眾生光照千古。禮拜菩提樹會使居住在樹上的神靈們高興,便恩賜蕓蕓眾生的愿望得到結果。使人們擺脫各種困境,實現心中的愿望。
修德積福——巴拉格宗佛塔與瑪尼堆
佛塔作為一種象征寶物,供信徒頂禮膜拜;同時又具有威懾力量能夠壓制一切邪惡或異己力量的神圣之物,供藏族信徒們祈禱求助。復缽式喇嘛塔。這種在雪域高原發展或演變成具有地方風格的藏式佛塔,也經過了漫長的時間才逐漸完善與成熟。
佛塔和藏地靈塔具有很深奧的象征意義。“仙都嘎爾巴說:‘佛塔上的蓮花象征六隨念;塔基象征十善之地;塔階象征四隨念;塔藏象征法力;塔瓶象征菩提心;塔路(即花蔓)象征圣者及菩提三十七道品;不染世俗的蓮花上的法輪象征十力和三近住;觀音咒藏象征大慈大悲和十六大空合二為一;塔傘和遮雨檐象征智悲雙運;滴雨檐象征事業興盛;太陽和月亮象征二先知’”(《藏傳佛畫度量經》)?!稄浡┯虻牟貍鞣鸾獭份d,遍布信奉佛教國度的佛塔,也是陵寢即靈塔,并有著特殊的佛教含意。佛塔最下層的方形基底,表示堅固的地基;其上為水球,再上為火錐;再上為氣托;最上為波動的精神或待脫離物質世界的靈氣;而以上元素又都由‘趣悟階路’而登達。這基本上是把佛教的“四界”的思想——土、火、水、空集于靈塔一身,使這四種屬性通過靈塔表現為有形物質,可通過視覺觀察到的實體。高僧、活佛的遺體保存于這樣的靈塔之中,不僅體現了肉體復歸“四界”的佛教思想,還象征著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的“生命之輪”,實現永無窮盡的輪回。
在巴拉格宗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河畔,幾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瑪尼堆。也被稱為“神堆”,藏語稱“朵幫”,就是壘起來的石頭之意。“朵幫”又分為兩種類型:“阻穢禳災朵幫”和“鎮邪朵幫”。

在“瑪尼堆”上供放著刻有瑪尼經文如“六字真言”和苯教的“六字密咒”的石板或石塊,還有一些羽箭和牡羊、羚羊、牦牛的雙角或整個帶角頭顱骨。在藏區由大小石塊壘起的方形或圓錐形的大小不一的“瑪尼堆”上還插著木棒和樹枝,用繩子牽向旁邊的一棵樹或山崖,樹枝和繩子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風馬經幡以及哈達、彩線、白羊毛等吉祥祛邪飾物。
每逢吉日良辰,人們一邊煨桑,一邊往瑪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額頭碰它,口中默誦祈禱詞,然后丟向石堆。天長地久,一座座瑪尼堆拔地而起,愈壘愈高。每顆石子都凝結信徒們發自內心的祈愿。
瑪尼石的產生,使這些自然的石頭開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涌現出了浩如煙海的瑪尼石刻品,凡人跡所至,隨處可見,它是藏族刻在石頭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香格里拉之巔——格宗神山
巴拉格宗神山是香格里拉神靈之山。素有“香格里拉之巔”的譽稱。極具視覺和心靈震撼力,是康巴地區的三大神山之一。它形如象形字“山”,直插云霄,在陽光照耀下光芒四射,而其形狀奇特而壯美,山尖如刺,直插云天,據老人說,格宗雪山又稱“格宗奔松”,意為格宗三姐妹。她們是絨贊卡瓦格博山神的女兒,要嫁到東北方貢嘎神山家作“貢嘎奔松”(貢嘎三王子)的妻子。藏歷羊年,當三位美麗的公主在侍從的陪伴下來到巴拉,天已大亮,怕羞的三公主從此就留在了巴拉,成為格宗雪山上的三座主峰及周邊的神山。峰頂四季冰雪覆蓋,傳說是蓮花生大師腳踏過的。“屬眾生供奉朝神積德之圣地”。格宗神山峰頂經常是白云繚繞,愈發顯得神秘莫測。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在人們的心跳與呼吸中,蘊含著強大的生命力與號召力;讓人的靈魂,在無形中就被震撼、被威懾、被感召。格宗頂峰經常是白云繚繞,當地人認為如果能看到峰頂是件很有福氣的事情。巍峨挺拔的神山既有氣勢雄峻之處,又有幽靜肅穆之所,被眾多的奇峰環抱,更有那奇妙的巖石、峽谷、灌木古柏、潔泉清流。

由于被佛教信徒視為心中的圣地,每年都有很多信徒前來朝拜。不遠千里,歷盡辛苦來到這里,沿途磕頭祈禱,繞山拜罷之后,才算功德圓滿,了卻了宿愿。
通往天界的雄奇峽谷
巴拉格宗大峽谷是大自然的驚世巨作,從海拔5545米的主峰到海拔2000米的河谷,嶺谷落差高達3545米,“峽中有峽,峽上有峽,縱橫交錯,峽峽相連”是其最大特色。這些峽谷兩面山體多為高達1000—2000米的懸崖,奇形怪狀的巖層紋理和地質褶皺在絕壁上繪成巨幅的水巖畫;郁郁蒼蒼的原始森林中,各種奇花異草與奇藤怪樹相得益彰;成片的仙人掌和棕櫚、望不到邊的杜鵑花海、大片大片的植被;清澈秀麗的河流蜿蜒前行,激起千層浪花如霧如靄;險峭的懸崖絕壁撐起一線青天,還有崖綠上飛瀉而下的瀑布、繞谷三日的回音壁……一切都似神工鬼斧,讓人驚嘆不已。神奇的峽谷,給人們留下豐富的謎:這是青藏高原造山運動的雕塑?抑或是八千萬年前新生代的古老孑遺?還是第四紀三次亞熱帶植物的浮生物?

巴拉格宗大峽谷,是前往巴拉格宗一定要朝圣的秘境。在主峽香格里拉大峽谷的兩邊,還形成許多側谷,比如達拉絨峽谷、巴拉峽谷、南喀卓絨峽谷等。

走進峽谷的深處,才能體味到大峽谷帶來的內心震撼和視覺沖擊。這是一條U字型的峽谷,行走在棧道上,腳底下是嘩嘩流淌的崗曲河水,頭頂是幾乎垂直而上的陡峭山崖,崖頂是飄著朵朵白云的藍天,一切都顯得險峻、奇特、靜謐而又令人心跳。崖壁上,大塊大塊的石頭縫間,一棵棵矮小的灌木,一叢叢嬌艷的野花頑強地生長著。就連那黝黑的石頭上,也長滿了各種各樣的苔蘚。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致中,不知不覺間長長的棧道就走到了頭。再往前,洛桑說還是香格里拉大峽谷,只是路非常的艱難。于是走下河灘,穿上救生衣,坐上橡皮艇,沿崗曲河向來時的方向時緩時急地漂流而下。一條懸空架設在崖壁上的棧道,就是我們進入峽谷的路。這是一條U字型的峽谷,行走在棧道上,腳底下是嘩嘩流淌的崗曲河水,頭頂是幾乎垂直而上的陡峭山崖,崖頂是飄忽著朵朵白云的藍天,這樣的冒險,心怦怦跳,但心情卻舒暢至極。深入一點前往“南喀卓絨”,香格里拉大峽谷的一個支峽,那里的風光更絕美。峽谷太深太窄,以至于從谷底仰望,兩邊懸崖只露出一線青天。從谷底至峽頂有4公里左右,現在對游客開放的還不足1公里。但就這一段已開放的短短峽谷,就足以領略天界的意境。峽谷內有回音壁,對著回音壁放開喉嚨吼叫,聲音遠遠地傳出去,又遠遠地返回來……
部落家園——乃當牧場與高原湖泊
這里是斯那多吉部落最初居住的地方,山巒起伏,林海茫茫;草甸如毯,牛羊如云;河水潺潺,珍禽四野;溝谷如春,山頂積雪。牧區草場如織,牛羊成群,雪山連綿起伏,森林茂盛,雨水充沛,既可以在乃當牧場領略藏區草原一派牧歌式風光,又可切身感悟迪慶香格里拉藏民族神秘人文風情。
這里的春天時而大雪紛飛,寒風刺骨,時而又艷陽高照,滿目青翠。那種由于垂直氣溫變化造成的奇異自然景觀,總是讓人怦然心動!

每當盛夏來臨,風光迷人的乃當牧場是一片綠色的海洋,各種花爭奇斗妍,片片白云在無盡的藍天中飄游,牧人策馬,牛羊游動,使溶入大自然的游人頓感心曠神怡,美不勝收。
走走停停約一個小時后,一片原始森林會出現在眼前,樹種豐富,樹形奇特,有高大的云杉、挺拔的松樹,還有低矮的灌木叢,枝繁葉茂,濃蔭避日,鳥語啁啾,沒有烈日,只有清涼,舒爽怡人。有一片天然杜鵑林,每年五月中旬,漫山遍野的杜鵑花開始鋪滿山坡,綿延至河谷。漫步其中,可見雪峰聳立,鮮花怒放,清泉嬉戲,藏寨悠然,美到令人窒息。當遠方的雪峰還覆蓋著皚皚白雪,杜鵑花卻已如醉霞
緋云般地爭相斗艷,令人欣喜若狂!

乃當牧場,是一片鳥語花香的世外桃源。森林原始景觀保存完好,高原挺拔的西藏古柏、喜瑪拉雅冷杉、植物活化石“樹蕨”以及百余種杜鵑等等應有盡有,素有“天然的自然博物館”、“自然的綠色基因庫”之稱。站在這里,感嘆它壯美和神秘的同時內心油然升起一陣吶喊:“這是中國最珍貴的一片原始大峽谷地貌和森林”。
圍繞巴拉格宗神山,分布有洛祖措(綿羊泡出的湖泊)、措那咱旺卡(土鍋湖)和次仁措(長命湖)等大大小小18個高原圣湖。那片美麗的湖水,那一汪寧靜的藍,就那么靜靜地如一面明鏡般置于藍天雪山白云間,清透且有微波蕩漾,藍得那么通透,那么澄澈。閉上眼睛,世界仿佛只剩下我們與這片湖水。光影隨風忽隱又忽現,偶爾細碎地打在人臉上,情不自禁瞇起眼、抬起頭,細細感受陽光的每一絲游走——太像是老天賜予禮物般幸福。

那么藍那么藍的純凈天空、遠處晶瑩雪白的山頂、湖水靜謐幽雅、綠草微搖……這一切,太像童話仙境,你會禁不住屏起呼吸,生怕打破這里的一丁點寧靜。在自然面前,人成了外來客,平日里習慣高聲言語、大幅動作的我們,會變得束手束腳。你甚至會覺得,找一塊地方坐下來,靜靜的,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宛如一塊已入冥想的石頭或一棵樹,才最最符合這靜得讓人心生醉意的美境。
坐在湖邊的石頭上,湖水一浪一浪打過來,湖中的倒影明亮而清澈。這等景致,這等好地方,豈可以輕松地說出再見?或許最好的選擇便是隨著當地的藏族同胞一起轉湖,盡情欣賞它的美好,或者帶上帳篷睡袋,在這湖邊安營扎寨,聽微風絮語,陪明月觀星,方可無憾吧。如果能有幸在這仙境來一場馬車、草地、赤腳、仙樂飄飄的綠色婚禮,那更該是人間極致的幸福眩暈了!
那碧藍晶瑩的色彩,仿佛不應是人間之物。純凈透明的湖藍、溫軟如玉的靛藍、滌蕩心靈的湛藍和沉默安靜的深藍.她的美麗,縱是用盡一切贊美之詞來形容,都顯得那么的蒼白無力。
沿著湖走,真的是美輪美奐,湖邊融化的,象一條藍色的綢帶,繞著白色的冰。踩在作響的碎石殘雪上面。天上有水鳥在飛翔,都發出清脆的叫聲,那是在城市聆聽不到的,它給了我們最直接的心靈體驗,最真實的情緒流淌,快樂也好,憂傷也好,平靜也好,激蕩也好,都會像眼前的自然景色一樣,在天地間散發著自在的魅力,不需要更多的理由來注釋,痛苦和快樂一樣美麗。
佛之緣——香巴拉神塔
老喇嘛旺堆修得正果升天后,化為石山,在神塔的庇佑下,潛心靜修神塔的石山的后面多了一座如經書模樣的山,整個場景就是一個的喇嘛看著眼前的經書虔誠地祈禱著。
那一個晴天的黃昏,我們站在神塔腳下,逆光中的神塔剪影,靜靜地矗立在我們面前。山脊后那些放射狀的光芒紛紛射向蔚藍蔚藍的天空,照亮了那幾朵依偎在山尖上的白云。山風徐徐地、徐徐地吹來,吹來一種通透心扉的涼意,吹去心底那或多或少的浮躁,吹去眼角那若有若無的惆悵。不知不覺中,天、地、人、神一片空靈。不知不覺中,神塔就那么自然又自在地,將我們洗沐得干干凈凈,從發尖到腳趾,從皮膚到心臟,從肉體到精神。

神塔的美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她脫世超凡,冰晶玉潔,讓每一位旅游者垂涎。她有雪域高原的壯美,又不乏江南的秀麗。藍天之下,潔白雄壯的雪山和湛藍柔美的湖泊,高大挺拔的冷杉和柔順的草甸,無論在感覺或色彩上,都給人帶來強烈的沖擊。
我們來到神塔時,此時的天空萬里無云,碧藍清透,近在咫尺的神塔,像一面無暇的玉扇,碩大無朋,嬌嫩欲滴,晶瑩剔透,折射著太陽的光輝一步步向我們靠近。
同行的同伴說:“神塔就是這樣一座塔,一見就熱淚盈眶,就想哭,就想發誓,就想大吼一聲,就想大愛一場。”
神塔是這樣一個地方,不親自感受,難以體驗。
它沐浴著晨曦,陽光普照,承載著千年的希望。
輕風似水,一夜靜涼,美夢如真,一宿思緒綿綿。清晨,思維還在夢的曠野里慵慵懶懶地閑逛著,漫無邊際地晃悠著,貪戀著夢的香甜。
天,海水般湛藍,玉一樣溫潤,帽子似的扣在了頭上,低低的,似乎伸手就可夠著,捧起一泓碧水,掬入懷中;云,棉花般白凈,紗一樣輕盈,矮矮的,輕輕吹口氣,就在山頂上飛揚了。
空氣,透明了,一縷縷陽光像一群群小孩,輕快地穿過杉林,追逐著,嬉戲著,一會兒搖晃著我的眼睛,一會兒觸摸著我的肌膚,一路灑下片片笑語,留下斑駁身影。
而它,來自于我永遠為之傾倒為之祈禱的我純圣深邃的神塔——我心中的天堂......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手機二維碼

微信公眾號